欢迎来到HTH华体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HTH华体会·(中国)官网入口 热线电话
您现在的位置: HTH华体会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HTH华体会重庆举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HTH华体会重庆举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作者:admin    日期:2022-11-23    阅读( )

  HTH华体会1月5日,重庆举行重庆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局长辛世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卫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一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重庆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了让大家更为详细地了解相关的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局长辛世杰先生;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卫先生。请他们两位领导围绕“十三五”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大家介绍相关的情况。下面,首先有请辛世杰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的重视,并广泛地进行了新闻报道。下面由我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媒体朋友们通过各个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报道,平时也非常了解,所以我概括跟大家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三五”期间,我们按照习总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以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和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精心谋划、高位推动,挂图作战、合力攻坚,全面推动习生态文明思想在重庆大地上落地生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下面有一组数据来说明“十三五”期间的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长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

  重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35天。与2015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41天,优的天数增加80天。PM2.5浓度从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 截至2019年数据,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8.3%;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7.1%、6.2%,21.8%和15.0%。

  刚才这组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觉得有两个指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第一个指标就是重庆的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的二级标准。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给媒体朋友们介绍一下,目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当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的一些地级市。目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只有55个。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达到国家二级天数标准的城市只有11个,这个指标应该说具有标志性的。第二是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十三五”期间作为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深学笃用习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全市上下始终把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任务,HTH华体会坚持从习生态文明思想中找方位、找定位、找方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各区县、各部门全面发挥主战场、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了缙云山综合整治、石柱水磨溪湿地的综合整治、两江四岸生态修复等一大批有特点、有特色的工作,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重庆大地主旋律。“十三五”期间,我们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空间管控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其中2019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73吨/万元,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长制和项目责任制,各区县、各部门按照“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要求制定重点工程细化方案,聚焦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截至2020年底,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10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达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达100%。空气质量六项评价指标首次实现全部达标。

  同时,全市有40个区县(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此外,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到国家A级要求,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十三五”期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全力配合做好两轮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有序推动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增强。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接受了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我们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环保税等管理和评价制度,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日趋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序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正加快形成。

  我们还加强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璧山区、北碚区、渝北区、黔江区、武隆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同时武隆区和广阳岛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我概括地从三个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工作情况。

  一是有总遵循。即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总遵循,也是根本保证。

  二是有大思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谋划、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总对重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高站位、大手笔谋划实施系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确保了总关于“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在重庆大地上落地落实落细。

  三是有好氛围。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市委、市、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级部门以及公、检、法等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局已经形成。各区县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发挥生态环保铁军精神;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我想借这个机会有三点体会跟各位做一个分享。虽然我们取得了成效,但是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所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在审议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也明确提出,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会越来越难。但是也请各位朋友放心,不管前面的路怎么艰难、怎么艰辛、任务怎么艰巨,因为广大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是我们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十三五”已有成效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编制实施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的作为。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谢谢大家!

  想请问一下,都知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在充分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污染治理、实现高效管理方面,重庆在“十三五”期间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属于科学治污和精准治污的范畴。“十三五”期间,我市从多个方面完善了生态环境科技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对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支撑作用。到目前为止,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已经建成了全领域、全天候、全因子的监测网络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体系。

  第二个方面,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和管理需求,累计投入1.29亿元,组织实施108项生态环境科技项目,其中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治理技术及应用示范、水环境基础调查与技术应用开发、城市污水厂污泥与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协同厌氧消化技术研究、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等一批科技成果已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的转化,已经在国内形成了占有重要市场份额的环保的龙头企业。

  第三个方面,大力推动智慧环保建设。初步建成投用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融合环境质量、污染排放、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25个方面253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集成了水、大气、土壤、噪声、生态等多要素系统,联通全市所有区县7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点802个微型站以及42个水质自动站实时动态数据,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集成融合、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和服务开放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动态分析、污染溯源、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刚才介绍了“十三五”的情况,重庆市任务艰巨,“十四五”我们还要加力。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具体到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的总体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着力防控环境风险,让重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到202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HTH华体会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35微克/立方米),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围绕这个目标,还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还要再继续完善过程当中,初步重点谋划了六个方面的任务:第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习生态文明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更加注重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保护好森林湿地等重要的生态系统。修复水土流失、石漠化、采空区等生态退化的区域,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二,运用环境信用评价、绿色金融等,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位媒体朋友都知道,习总在2020年,在多次场合语境下,向全世界作了承诺,我们国家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第三,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变,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在水、土壤等关键领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第四,坚持总体的观,健全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放射性物质、电池辐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的防控力度,防范化解生态领域的重大风险。

  第五,加强区域协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特别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开展执法和应急处置,大幅度提升生态应急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部门既要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对区县、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进行督察,也要负责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问题。请介绍下监督执法情况。

  不论是生态环保督察,还是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都是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顶层制度设计,而我市生态环保督察办和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总队都设在市生态环境局。

  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初步形成了纵向“2+1”和横向“1+4”的总体格局。从纵向来看,市和区县两级按照授权执法要求,分别组建了执法总队和支队,绝大多数区县还对乡镇和街道进行了委托执法。

  从横向来看,生态环境部门和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并共同出台了系列联动措施(《关于办理涉嫌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案件若干证据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七项机制》等),形成了联动高效的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常态机制。

  全市法院系统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11个,全市检察院系统建立了资源环境公益诉讼机构,市公安局成立了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市司法局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仅就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而言,2016年至2020年11月,全市共发出处罚决定书18398件,全市实施按日连续处罚35件、查封扣押581件、责令限产停产432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498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污染犯罪251件。但执法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督促企业自觉守法。

  为此,市生态环境部门大力推行“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选派执法人员,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以及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督促企业知法守法,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主体责任。我就介绍到这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是前提,发展是根本。请问市生态环境部门在“放管服”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服务高质量发展?

  这里我用几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当前市生态环境局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在法定基础上平均缩减了70%以上,全市超过85%以上的项目环评由审批改为了网上备案,市生态环境局90%的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到了区县,这一组数据说明的是压缩时限、减少环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第一,简化了程序,我们对环境影响较小的19大类95小类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自2018年12月实施至今,全市共有1621个项目执行了审批承诺制、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长。

  第二,免予环境审批,就是豁免。明确环保治理、HTH华体会扶贫等在内的24类78项建设项目类型不纳入环评管理。

  第三,下放审批权限。印发了重庆市建设项目文件分级审批的通知,新下放的项目审批权限到了区县的环保部门,同时面对2020年的疫情防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助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工作,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效率的通知。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化工、电动、钢铁、火电等29类以外的建设项目试点开展了建设施工和环评审批同步进行。目前为止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至少提前了半年以上开工。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个制度是习总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一项工作。2019年中央出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这是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的制度。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16年11月和2019年7月重庆市先后接受了两轮次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组向我们反馈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督察组所反馈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诚恳接受,照单全收,始终坚持从讲的高度统筹落实督察的内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有序推进,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整改反馈的152项任务已经完成了149项,剩余的也正在按时序在推进过程当中。第二轮督察整改反馈的62项任务,2020年需要完成的26项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其余的按照时序正在推进过程当中。两轮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群众投诉的问题,已经办结和阶段性办结的总量达到了97%以上。另外2018年、2019年长江生态环境警示片所披露的20个问题已经完成了18个。 每年中央将召开一次推动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会议,每次会议都要播放一个生态环境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拍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警示片,主要是披露通过暗访暗查暗拍发现的沿江11省市所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一些突出的问题。2020年生态警示片反映的我们有9个问题,目前已经制订了整改方案,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有的正在推进过程当中。

  另外,2018年我们率先完成了区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市级督察,交办区县问题有1665个,整改完成了1532个,其余的正在按照时序推进过程当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央环保督察办公室以及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的指导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有力有效的推进,从制度建设,刚才陈卫同志已经介绍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一个制度建设,改革也实现了突破,同时正在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各个层面,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认识得到很大提升。大家认识上更加深刻了,态度上也更加鲜明了,行动上也更加务实,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的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的进展。

  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市正在开展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与此同时我们重庆主城区又在开展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请谈一谈专项行动情况以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先简单通报目前正在开展的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情况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正式实施。在此背景下,2020年7月,我们联合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共同开展了这一行动,截至目前累计现场检查点位2615个,发现问题305个,完成整改198个,依法立案查处59件,向公安机关移送违法线年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9+2)入选国家“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两年来,我们坚持“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彰显重庆特色”,建立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体系,如期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模式和创新做法,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等“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创新管理机制方面,重庆与四川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对“白名单”内跨省转移直接审批,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了产业升级。同时将重庆无废城市的试点经验从川渝两地拓展到了长江上游相关的省市。

  在健全技术体系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锰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9个环境管理规范、8个技术指南,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在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方面,编制“一图统筹”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中心城区初步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精细化的管理覆盖了300余家产废企业、重点经营单位。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正在构建覆盖“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等全环节的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同时创设小微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模式,覆盖了医院、学校、汽车维修等社会源,服务小微企业达6400余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三年专项行动,深化无废城市的建设。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环境监管,环境风险防范三个能力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积累更多经验、提供更好示范。

  封面新闻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发布,按照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要求,川渝两地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实质性的举措,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陈卫:川渝两地地理同域、山水相连,两地水系发达,河流湖泊相连相通,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多达81条、长度超过1万公里。近年来,川渝两地为加强流域联防联控,签署了《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跨省界水质预警及应急联动川渝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嘉陵江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框架协议》等协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提出以后,川渝两地进一步加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相继签订了《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等协议,与四川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此同时,针对濑溪河等重点河流,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开展了联合巡查工作;梁平区和达州市开江县就任市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共同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在联合巡查方面,上下游生态部门交叉巡查,联合巡查等等,这些都在进行开展。

  下一步,我市将秉持“川渝一盘棋”思想,强化“一体化”思维,从源头污染管控、污染综合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强配合协作,推进两地流域水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共保,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徐祖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就到此为止。今天我们邀请的两位嘉宾回答了记者朋友7个问题,应该说涉及方方面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千家万户,需要我们人人来参与。今天我们来了这么多记者朋友,我相信大家也非常关注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希望媒体朋友把我们“十三五”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举措、成效更好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动员引导我们的广大市民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嘉宾,也谢谢记者朋友,下次再见!

上一篇:HTH华体会2020年十大环境新闻: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目 下一篇:HTH华体会伊利奶粉持续聚焦环保领域 金领冠塞纳牧加入“减碳